≡
「醫生,過去數星期我多次大便出血。我雖然偶有便秘問題,但情況並不嚴重,以往亦從沒有便血的經驗。我外公10年前因大腸癌過世,舅父也於去年確診大腸癌,並正在治療中。我記得外公最初也是因為大便出血求診才發現大腸癌。但不是說五十歲或以上才算高危嗎?我身體一向健康,不煙不酒,家族遺傳大腸癌的機會有多大?」擁有家族大腸癌病史及不正常便血,在急症門診首次接觸陳先生,已感受到他的憂慮。
最近,一間美式連鎖快餐店的食品供應商懷疑使用過期劣質肉類,在本港引起軒然巨波。隨著全球化及都市化進一步推展,在過去二十年,香港的飲食文化備受衝擊。傳統以米飯為主的「淸茶淡飯」住家飲食模式,續漸被快餐及外食文化所取代。基於經濟、時間及方便性的考慮,不少市民更長期光顧連鎖式快餐店,並漸漸養成多肉少菜的飲食習慣。
近十年,本港大腸癌新症數字不斷上升,並趨向年輕化。大腸癌是本港第二號癌症殺手,每年有超過1,900名患者因大腸癌而死亡。在2011年,大腸癌新症﹝4,450宗,佔所有癌症新症的16.5%﹞更首次超越肺癌﹝4,401宗﹞,成為本港最常見的癌症。其中男性患者個案佔2,534宗,女性佔1,916宗。男女患者比例約為1.3比1。大腸癌的風險隨著年齡增長而遞增,90%以上的大腸癌病例發生在50歲以後,病發的平均年齡為72歲。因此,年輕族群過去較容易忽略大腸癌的警號,一旦發現,往往已錯過了治療的最佳時機。
陳先生32歲,身型魁梧,並撑著一個大肚子。陳先生從事金融投資行業。據陳先生表示,半年前他所任職的部門進行重組,人手減少了但工作量卻不斷増加,每天工作至晚上8、9時是等閒事。陳先生工作上的應酬也多,一星期三次總免不了,在不知不覺間半年內體重暴漲超過10公斤。陳先生强調:「我本身吃得並不挑,也不是只愛吃肉,只是私下跟家人及朋友聚會時會首選火鍋﹝打邊爐﹞,愛其氣氛好,跟朋友喝喝啤酒聊聊天,也可以舒緩平日的工作壓力。」
醫學界相信大腸癌與飲食習慣關係密切,低纖高脂飲食會增加罹患大腸癌的風險。根據本港衛生署的資料顯示,本港大腸癌患者有明顯年輕化趨勢,30多歲的中年患者愈來愈多,估計大腸癌很快便會超越肺癌成為本港頭號癌症殺手。但可幸的是,大腸癌是少數可透過檢查而預防的癌症。
早期大腸癌沒有任何徵兆,其臨床徵狀亦與一般腸道疾病相似,所以患者容易忽略其嚴重性。當大便習慣出現不明並持續的改變,如腹瀉或便秘、大便出血,或附有大量黏液便可能是大腸癌的警號。假若如厠後仍有便意,腹部持續疼痛或出現腹脹或絞痛,經常性疲倦或原因不明的體重下降等徵狀,便應盡快約見醫生,並經評估後進行大腸癌篩檢,不要錯過最佳的治療時機。
常見的大腸癌篩檢方法包括:大便隱血測試、靈活乙狀結腸鏡檢查和大腸鏡檢查。根據現有的研究,暫時仍未有足夠數據證實哪一種篩檢方法較為優勝。按香港特區政府「癌症預防及普查專家工作小組」的建議,年齡介乎 50歲至75歲的人士,便應與醫生商討,並考慮使用以下任何一種篩檢方法,及早檢測,預防大腸癌。
1. 每一至兩年接受一次大便隱血測試如結果呈陰性;或
2. 每五年接受一次靈活乙狀結腸鏡檢查如結果呈陰性;或
3. 每十年接受一次大腸鏡檢查。
撰文:仁安醫院急症科部門主管暨仁安醫院急症専科顧問醫生胡詠儀醫生