急症室實錄

幼童手腳無故劇痛或甩臼


3歲的釗釗星期天跟父母到遊樂場玩耍,他在玩滑梯玩得高興之際,突然放聲大哭,喊着「我的手很痛呀!不要碰我!」釗釗的父母不明所以,於是嘗試替釗釗檢查,但肉眼所見,兒子小手並無不妥,沒紅沒腫,跟平日一樣。但釗釗就是不斷大哭,不肯讓爸媽牽他的手,令父母急得面也白了,只好坐的士送他到附近醫院檢查。

經當值醫生檢查後,發現釗釗患上「扯肘症」(Pulled Elbow)。扯肘症是因拉扯而令關節脫位(但不完全脫臼),而由於病症較常見於一些由保母照顧的兒童身上,所以亦稱為「保母手肘症」(Nursemaid’s Elbow)。

人體的手可分為前臂及上臂兩部分,上臂有一條骨骼,前臂則由兩條骨骼(橈骨與尺骨)組成,這三條骨骼於手掙位置接合,並由一環狀韌帶(Annular ligament)包圍,以維持肘關節內旋或外旋動作的穩定性。

當手的前臂外旋時,橈骨、尺骨是平行並列的,此時環狀韌帶會拉緊;而在內旋或轉到中立位置時,橈、尺骨呈交叉,此時環狀韌帶就會變鬆;這樣一鬆一緊,便能讓肘關節及手臂活動自如。

不過,幼童的韌帶較薄弱及較具彈性,加上骨骼或關節之間的軟組織(connective tissue)仍未完全生長好,當手肘關節垂直而前臂遭用力牽扯(例如父母捉子女前臂將他們提起,或猛力拖行幼童),前臂的橈骨會稍為向前移,原本像「橡筋圈」般箍橈骨的環狀韌帶便會移位,卡在肘關節之間,由於韌帶受到擠壓,便會引起劇痛。

較多女孩甩臼

最常見患有扯肘症的都是二至三歲的兒童,當中以女孩較多,原因未明。在大多數個案中,醫生可徒手令傷者韌帶復位,過程或會帶來痛楚,但數分鐘內前臂已可再次活動自如。

急症室醫生用手托住釗釗劇痛的手肘,並把他的手臂往外旋轉,同時輕輕把手肘關節屈曲。說時遲那時快,釗釗的手肘突然傳來「卡」一聲,釗釗就笑了起來,大聲說「不痛了,不痛了。」過程不消幾秒鐘,釗釗便破涕為笑,爸爸媽媽也覺得非常神奇。

韌帶變強絕少脫位

絕大部分扯肘症個案不會有後遺症,亦不會對幼童骨骼成長造成不良影響,當孩童七、八歲時,韌帶會逐漸變強,絕少會再脫位。成年人切忌拉扯幼童前臂,父母更應提醒照顧幼童的傭人及長者,若要抱起幼童,應改為捉上臂或肩膀。

不過,為了排除骨折或其他原因導致劇痛的可能,傷者原則上還是需要按情況在復位前或後照X光檢查;不過,大部分個案也可依靠醫生的臨床病徵觀察、檢查,以及按病歷確診。成功復位後,一般不需要額外治療,亦不需要固定手肘休息。

其實,不少幼兒的骨骼或關節之間的軟組織,也很容易出現互相碰撞而發出「咯」的一聲,如果孩子若無其事繼續活動,沒有因而鬧彆扭,一般來說並無大礙;隨着孩子骨骼和關節之間的軟組織成長,情況便會改善。但若孩子顯得不自在,失去活動力,家長便應找醫生仔細檢查。

釗釗的父母事後都放下心頭大石,但再也不敢大力拉扯釗釗的手,以免釗釗再出現扯肘症。不過,年紀小小的釗釗卻沒甚麼顧慮,剛剛還哭得聲都沙了,現在卻又東奔西跑的,將痛楚忘記得一乾二淨,還不停問爸媽:「公園應沒這麼早關門吧?我們快出發好不好?」